防火知识

一般消防常识
发布时间:2014-02-27     浏览量:   

(一)遇到火灾怎么办?

火灾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:初级阶段、发展阶段、猛烈阶段、下降阶段和熄灭阶段。最好的灭火时间就是在火灾的初级阶段,因为在这个阶段是物质刚起火后的几秒钟时间里,周围物品和结构开始发热,温度上升也不快。那么,要抓住这个阶段灭火,就需要我们及时准确的发现火情、处理火情。

(二)怎样正确使用灭火器?

一般常用的灭火器有四种:(1)二氧化碳灭火器,适用于扑救电气设备、精密仪器以及范围不大的油类引起的火灾。(2)“1211”灭火器,适用于扑救电气、油类、精密仪器等引起的火灾。(3)清水泡沫灭火器,适用于扑救油类和一般固体物质初起火灾。(4)干粉灭火器,适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、可燃气体及电器设备以及可燃固体火灾。我们现在宿舍和教学楼、实验楼每幢楼的每一层都配有四只灭火器,遇有紧急情况随时可以用来灭火。

(三)怎样打火警电话?

会使用灭火器,是为了处理初起火灾和小的火情,遇到大火就需要直接拨打“119”火警电话。报警时要讲清起火单位名称、地址、着火部位、着火物质、火情大小、报警人的姓名及报警使用的电话号码,然后,派人在路口迎候消防车。

(四)火灾预防中的“三懂四会”是什么?

三懂就是指懂火灾危害性、懂预防措施、懂扑救方法,四会既是会报火警电话119、会使用消防器材、会扑救初期火灾、会组织人员物资疏散。

(五)大学生如何预防火灾?

火灾固然可怕,但只要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,一切火灾都是可以避免的,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,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:

(1)不乱接电源。有些同学为了方便,私自乱拉、乱接电线,这就容易导致负荷过重而短路,引起火灾。

(2)不在宿舍内点蜡烛。有些同学在熄灯后喜欢点蜡烛看书,这在我们学校是绝对禁止的,因为蜡烛属于明火,是最容易引起火灾事故的。一个不小心,烧到蚊帐、床单、书籍等易燃物都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。

(3)不焚烧杂物。

(4)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。

(5)不使用电炉等电热设备。

(6)不擅自使用煤炉、液化器具、酒精炉等可能引起火灾的器具。

(7)要人走灯关,嗅到电线焦味要及时报告,采取措施。

(六)容易起火的几种情况及扑灭方法

(1)电路着火:首先关闭电源开关,然后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、湿毛毯等将火扑灭,切不可直接用水扑救;电视机着火应从侧面扑救,以防显像管爆裂伤人;

(2)油锅火灾:可直接盖上锅盖,使火焰窒息熄灭,切勿用水浇;

(3)煤气、液化气灶着火:首先关闭进气阀门,然后用湿布、湿围裙或湿毛毯压住火苗,并迅速移开气瓶、油瓶等易燃易爆物。

(4)衣服、织物及小家具着火:迅速拿到室外或卫生间等处用水浇灭,切记不要在家中乱扑乱打,以免引燃其它可燃物。

(5)固定家具着火:先用水扑救,如火势得不到控制,则利用消火栓放水扑救,同时迅速移开家具旁的可燃物。

(6)汽油、煤油、酒精等易燃物着火:切勿用水浇,只能用灭火器、细沙、湿毛毯等扑救。

(7)密闭房间内着火:扑救房间内火灾时不要急于开启门窗,以防新鲜空气进入后加大火势。

(8)电线冒火花:不可盲目接近,以防发生触电事故,应先关闭电源总开关或通知供电部门,断电后再进行扑救。

(七)火场逃生常识

(1)熟悉环境,临危不乱。每个人对自己工作、学习或居住所在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平日就要做到了然于胸;而当身处陌生环境,如入住酒店、商场购物、进入娱乐场所时,为了自身安全,务必留心疏散通道、安全出口以及楼梯方位等,以便在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火场。

(2)保持镇静,明辨方向,迅速撤离。突遇火灾时,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,千万不要盲目地服从人流和相互拥挤、乱冲乱撞。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,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,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,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,通过阳台、窗台等通往室外的出口逃生。

(3)不入险地,不贪财物。在火场中,人的生命最重要,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,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服或寻找、搬运贵重物品上。已逃离火场的人,千万不要重返险地。

(4)简易防护,掩鼻匍匐。火场逃生时,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,可采用毛巾、口罩蒙住口鼻,匍匐撤离,以防止烟雾中毒、预防窒息。另外,也可以来取向头部、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、湿棉被、湿毯子等将头、身裹好后,再冲出去。

(5)善用通道,莫入电梯。规范标准的建筑物,都会有两条以上的逃生楼梯、通道或安全出口。发生火灾时,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、通道。除可利用楼梯外,还可利用建筑物的阳台、窗台、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带;沿着下水管、避雷线等建筑上的凸出物,也可滑下楼脱险。千万要记住,高层楼着火时,不要乘普通电梯。

(6)避难场所,固守待援。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,此时一旦开门,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。此时,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,打开背火的门窗,用湿毛巾、湿布等塞住门缝,或用水浸湿棉被,蒙上门窗,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,防止烟火渗入,固守房间,等待救援人员达到。

(7)传送信号,寻求援助。被烟火围困时,尽量呆在阳台、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。在白天可向窗外晃动鲜艳的衣物等;在晚上,可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敲击东西,及时发出有效求救信号。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,应努力滚到墙边或门边,既便于消防人员寻找、营救;也可防止房屋塌落时砸伤自己。

(8)火已及身,切勿惊跑。火场上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,惊跑和用手拍打只会形成风势,加速氧气补充,促旺火势。正确的做法是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,压灭火苗。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就更有效。

(9)缓降逃生,滑绳自救。高层、多层建筑发生火灾后,可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、窗帘、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,并用水打湿后,从窗台或阳台沿绳滑到下面的楼层或地面逃生。即使跳楼也要跳在消防队员准备好的救生气垫或4层以下才可考虑采取跳楼的方式,还要注意选择有水池、软雨篷、草地等地方跳。如有可能,要尽量抱些棉被、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。跳楼虽可求生,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,所以要慎之又慎。

(八)火灾案例

大学校园里,火灾也是威胁我们安全的重要因素。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,大学里火灾比盗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高出十几倍。建国以来,在我国全日制高校中,从未发生过火灾的寥寥无几。有的学校整座教学楼、试验楼、大会堂被烧毁,损失了许多珍贵的标本与图书,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,甚至烧死同学的事例也曾发生。某医学院十名学生在济南市某医院实习,1998年1月22日凌晨2时,因用电炉不慎起火,烧死5人,烧伤5人。至于在同学们的宿舍里所发生的小型火灾,则每年可达数干起之多,烧毁同学们的衣物、图书,烧伤同学们身体的事例,屡见不鲜。

(1)2003年11月24日凌晨,莫斯科时间2:50(北京时间7:50),莫斯科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六号学生楼失火。大火从203号宿舍烧起,只用了20分钟2楼整层楼就处在失火状态中,3楼很快也被殃及,不少学生趴在窗口呼救。六号楼一共5层,学校为防止宿舍楼被偷盗,将宿舍楼另外三个紧急出口锁住。这样整栋楼272名学生紧急情况下就只能全部涌向一个出口。而学生中不少人根本不知道紧急出口在哪里。在迅猛的火势中,住在3、4、5楼慌乱的学生开始从窗口往下跳。由于地面被冰雪覆盖着,不少从楼上跳下来的学生被地面反弹起来,又跌回地面。这场大火是俄罗斯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火灾。消防局出动了50辆消防车,30辆救护车。直到凌晨5:45分,在发现火情三个半小时左右之后,大火才被扑灭。经调查,失火原因是电线短路。这场火灾造成41名学生被烧死,100多人受伤,其中遇难的中国留学生11名。

(2)2001年12月17日,四川大学一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,失火原因为台灯使用时间过长引燃床单。

(3)2002年11月6日,西安联合大学学生宿舍失火,原因为使用电炉做饭,明火点燃地上报纸造成火灾。

(4)2003年2月11日,中央民族大学8号楼学生宿舍发生火灾,经调查为宿舍内私拉电线所致。

(5)2003年6月28日,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公寓5号楼发生火灾,原因为长时间使用白炽灯将周围可燃物引燃。

(6)2003年9月12日,北京工商大学新宿舍楼三层女生宿舍发生火灾,从小商小贩处购得的劣质电池充电器成为罪魁祸首。

(7)2003年10月3日,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宿舍发生火灾,是由于使用热得快烧水所致。

(8)2003年12月2日早上6时49分,北京交通大学18号楼6层一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。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,迅速调动西直门、双榆树、府右街、亚运村4个消防中队,22部消防车赶赴现场。经过消防队员的奋力扑救,大火于7时42分被扑灭。根据现场勘察和了解到的情况,消防部门初步断定起火原因是学生使用“热得快”将水烧干所致。据介绍,此次火灾共烧毁4张床、4床被褥和一些日用品等。火灾发生后,由于宿舍管理员协助消防员对整栋宿舍楼的学生进行了紧急疏散,因此没有学生伤亡。

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少数大学生思想上没有防火安全这根弦,严重忽视学校的防火安全制度,法律意识淡薄,造成火灾事故,危害了公共安全。大火无情,法亦无情,他们应当受到法纪的处分。江泽民同志讲过;“隐患险于明火,防范胜于救灾,责任重于泰山”。责任,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“根”。同样如此,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。青年,尤其是大学生,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。保护国家、人民和公共财产的安全,保护他人和自身的安全,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神圣权利和义务。了解、学习和掌握防火知识,协助学校做好防火工作,减少和杜绝火灾的发生,保障安全,是实现上述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方面。如果火灾不断,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,又怎能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,继而担当起重任呢?因而,学习、掌握一些防火、灭火的基本道理和常识,对于维护国家、学校和同学们个人的安全,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。

   分享到:

关闭】